水泥这锅粥怎么就糊了?

添加时间:2023/5/24 12:11:09

熬粥,不及时去火,粥就容易烧糊。

咱们水泥行业这锅粥,熬着熬着,看似也要糊了。

这还是得从上市公司说起,毕竟这是企业自己公开数据。一季度水泥上市公司年报,对于我这个多年水泥从业人员来说,看起来简直辣眼睛。这几乎创下历史最低水平了。

一季度,水泥行业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总和负1500万,负数。表格内罗列的公司,基本上是水泥行业头部代表,具有较强代表性。一季度全行业情况大体也是如此。从当前价格、出货量、成本来看,除了煤价成本下浮较大外,二季度也不会有较大反转。

面对这样一个结果,业内貌似都把首要原因归根于市场需求疲软,需求不足,产能过剩。那我们就从“产能过剩”这个词来说吧。

产能过剩是怎么造成的?

“产能过剩”这个词在水泥行业存在并不是一年两年,如果没有记错,10年前就己经出现这个说法,甚至可能更早。

百度百科解释:产能过剩 产能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,所以产能过剩是相对的:1、产能过剩是特定产品的产能过剩。2、产能过剩是特定时期的产能过剩。3、产能过剩是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衡造成的。

通过这个解释,笔者对产能过剩有了更深的认识,也充分认识到近几年价格上涨都源自于相对二字。

相对过剩前提下,使得近十年间的生产线的建设就没有停止过,而且单体规模一条更比一条大。即使是近两年,水泥需求下行,建设仍是络绎不绝。

2015年工信部发布《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》,对水泥行业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,2018年发布《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》,提升置换比例,行业迎来减量置换大潮,2018-2021年熟料产能置换项目层出不穷,产能指标最高价格被推升到220-230元/吨。一条日产2500吨的熟料的生产线指标可达1亿以上。

而减量置换,真的减了吗?所谓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姑且不论,减量的过程中,把一堆僵尸产能激活,置换后新上的生产线,实际产能与其批文规模存在较大偏差,偏离值最高可达40%以上,这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。所谓的日产6500-7500吨熟料窑,业内基本认定为万吨线。

减量置换还是算的上良心企业,更有一大批生产线是通过等量置换,这过程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。既实现等量置换,同时新生产线又实现扩容,如此产能不减反增,增长比例算算便知。

减量置换是大刀大斧,花大钱办大事。提产改造,花小钱办大事。限产下,造成的短时供需平衡,甚到供不应求条件下,有利的推动水泥价格上涨。

自然在能生产的时期需要开足马力,不然就少分了一杯羹。扩产、囤货成了置换以外,另一个途径。

近几年时间,大大小小生产线,通过提产改造,升级换代,使生产线生产能力己经远超当初的设计产能,据了解,超产幅度可达30-40%。

结合产能置换、提产改造,水泥行业生产线实际产能较设计产能增长30%以上,保守计算,当下熟料实际产能或可达20亿吨以上,甚至更大。如此一来,近五年的供给有增无减,增的无非是停产时间罢了。

错峰生产为什么不奏效了?

从北方开始,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:2014年11月东北错峰生产——2015年1月泛华北错峰生产——2016年北方十五省市错峰生产——2017年至2021年南方省份陆续加入,同时北方夏季错峰开始时——2022年开始,行业进一步延长错峰生产时间,21个省份错峰生产时间超过100天。 

自2016年四季度开始,执行错峰生产以来,有效的控制产能发挥。北方十五省的产能过剩,得到有效缓解。北方过剩产能也因此减少对南方地区的冲击。也正是由于当时北方的错峰生产的执行,化解了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,实现供需平衡。

自2016年4季度起水泥价格逐年上升,行业效益显著回升,在2019年全行业利润总额达1800多亿,达到历史峰值。即使在疫情影响下,2020、2021年,行业利润总额也在1500亿以上。

然而,同样的政策没有变化,2022年却下幅下滑,2023年一季度更是惨不忍睹。

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:

一:北方十五省的错峰生产,从11月15日连续停至次年3月15日。也因此诸多企业开始建设熟料大棚,在错峰生产来临之前就囤了足够的熟料,以应对停产带来的价格上涨而获利。

错峰生产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供给侧改革,冬季北方需求下行,错峰除了错采暖燃煤外,还有效控制产能发挥,以应对需求下降带来的产能过剩。

熟料的囤积与错峰生产初衷相违背,在2022年4季度至2023年1季度,水泥需求量急剧下降,致使错峰生产的4个月也难以将这些库存去除,甚至在2023年5月份,不少企业还有2022年储存的熟料没有清空。

2022年4季度煤价较高,储存的熟料成本远高于2023年春节后生产的熟料成本,一方面卖不动,另一方面成本高,行情就不言而喻了。

二:超低排放与错峰生产的关系。不少地方完成超低排放,在错峰生产期间可以减少停窑天数。在前期鼓励企业实现超低排放,减少停窑,有利于引导行业完成超低排放。

当绝大数企业完成超低排放后,己经不具备额外性,应一视同仁。实现超低排放,就可以不参加错峰生产,这两者并不存在绝对强关联。

三:产量。各地方统计的停产天数如此之多,有的更接近200天,实际生产165天。在前述产能过剩问题中提及,水泥行业生产线实际产能较设计产能增长30%以上。那么实际生产的165天,等同于改造及置换之前的165*1.3=214.5天。这只是以停窑最多的计算。如果以停窑100天的计算,等同于改造及置换之前的265*1.3=344.5天,这个数字几乎达到全年满产了。试问,如此高的量,如何让错峰生产有效。

四:不患寡而患不均

(1)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。相邻两地区公布的年度停窑天数存在较大差异,极易出现停窑少的地域往停窑多的区域进行销售,而造成的问题不言而喻。

(2)当地不同企业或以各种理由,或超洁净排放、或协同处理垃圾等诸多理由不停窑。

(3)当地企业不参加当地错峰,是因为不在当地销售,主要以省外销售为由。试问一下,这些企业是否又按外省的错峰停窑计划来停呢?行业还是一盘棋。

需求急剧下行,行业难适应

水泥产量自2014年达到高峰以来,一直维持在20亿吨以上的需求水平。即便是产能过剩,在龙头企业的带头下,水泥行业仍然实现了一个景气阶段。

尤其是北方地区,长期处于低运转率下,减少远距离的输出,为行业做出巨大贡献。

南部地区,长三角、珠三角、大亚湾等经济带的带动下,水泥需求尚可,生产线保持着高运转率。

然而在水泥需求大幅下行的趋势下,或许这些区域还没有及时转变意识,仍以高运转率、追求量、抢夺市场为主要原则,难以适应当前需求环境。

这种阵痛在北方演绎了数年,打打停停,最终回到这一轨道,南北区应相互交流,北方的现在,也许是南方的未来。

写在最后

合理的利润才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根本。

水泥这锅粥,还得自己来熬,只是别烧糊了。

这个时候,谁也打不死谁。

来源:业内投稿